公益动态 >> 基金会动态
今天是第29个“国际志愿者日”,4年前的上海世博会,“志愿者响当当”的歌声响起在申城的街头巷尾,百万名“小白菜”们的无私奉献,将上海的志愿服务推向了全新的高度。在“奉献、友爱、互助、进步”精神引领下的志愿服务让我们的社会总有温暖洋溢,但它们同样需要社会的温暖来孵化、推动。今天,上海率全国之先向110个志愿服务项目发放了总计200万元的资助经费。
如何聚集更多“正能量”注入志愿服务?如何让捐款都实实在在用于志愿服务中?我们需要一个“响当当”的回答。
志愿服务遍地开花
心灵驿站产房里,30岁的产妇小君(化名)躺在床上。和其他产妇迎接新生命的喜悦心情不同,小君眼角含泪,因为她引产生下了一个死胎。盛满鲜花的“安息篮”,庄重圣洁的“生命告别式”,这是长宁区妇幼保健院的“折翼天使心灵驿站”的志愿者帮助孕产妇逐渐走出悲伤的环节之一。
“折翼天使”正是首批110个受资助志愿项目之一。它关注的是遭遇突如其来的胎停流产、或在产检时查出胎儿畸形的孕产妇,帮助她们走出阴霾。志愿者们会在产妇入院时的病历上贴上特殊标记,评估产妇情绪,对她们进行心理疏导。引产分娩时,他们给予全方位的指导。分娩后,他们倾听产妇诉说,释放悲痛。此外,他们还会为产妇联系专家,进行遗传方面的专业诊治。
小王(化名)就是一位“同伴志愿者”,十多年前也曾经历足月胎儿夭折之痛。“产妇的情绪会经历否认、愤怒、质疑医院等过程,要么整天哭,要么不说话,很冷漠。这时,我就把自己的经历讲给她们听,马上拉近了距离。”
如今,“心灵驿站”已为超过80名特殊产妇进行了疏导和帮助,不仅让产妇树立了再次怀孕的信心,拯救了众多陷入深渊的家庭,也从侧面缓和了医患关系。
毫不夸张地说,志愿服务已成为推动我们城市发展的坚强基石。崇明北双村的“小英工作站”,长期关爱留守儿童和特殊家庭孩子;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的志愿者,制作了13部无障碍电影,开展“为盲人讲电影”的活动;金山漕泾镇建龙居委会的“邻里坊”,通过各种志愿者活动服务居民,为他们提供说事、议事的平台……首批获得资助的110个志愿服务项目中,服务类项目主要面向基层社区老百姓的急难需求,如以助老帮残、应急救护、便民服务、心理咨询、关爱留守儿童和失独家庭以及环境保护等等,占比最高,有85个;基础类项目8个,主要是志愿文化和志愿服务社会化、项目化、制度化的理论研究及志愿者培训;活动类项目17个。
资金困境有待破解
然而,部分志愿者项目遇到的困境,也是实实在在的。
上海入冬后大幅降温的第一天,在天通庵路一间破旧民房里,施雪军和许红权正在发愁。他们想为旗下近80名志愿者添置冲锋衣制服,却被每人180元的费用难住了。“项目经费中,没有这项开支。实在不行,就只能像上次订做汗衫那样自己掏钱了。”两人苦笑说。
自己掏钱,对“宝善公益”这个草根志愿者团队的发起者们来说,早已习以为常。组织旗下,设有关爱单亲妈妈和孩子的“星月港湾”项目,和关爱单身独居老人的“银手杖”项目,在闸北区乃至全市都颇为有名,还曾获上海市创新性志愿服务项目殊荣。常有老人坐着轮椅来送锦旗,表扬信收到了六七十封,但项目经费却不能覆盖日常开支。
施雪军说,两个项目经费有详细列明,专款专用,并有第三方审计。按规定,志愿者每周上门1次、补贴2元,每周打2个电话、补贴6毛,每年项目培训经费2000元等。
志愿服务是件用“心”的事,与服务对象越熟,支出就越大。虽然规定志愿者每周上门一次,但去年40度高温那会儿,志愿者们放心不下独居老人,连续45天每天上门。再如,一栋楼里有6个孤老,其中3个是满足年龄条件的服务对象,但时间长了,志愿者与另外3名老人也产生了感情,服务范围扩大了,经费却分文未增。还有,每个月服务中都会遇到新问题要沟通交流,一年至少培训12次,总共2000元的经费平摊下来,每次为志愿者一人买一瓶水都不够。“虽然项目提取10%的管理费,但办公场地房租每月就要1000元,付房钱都不够啊。”许红权说。
让人感动的是,志愿者怀揣一颗红心而来,从没人因补贴不到位而退出。甚至,有不少志愿者自己家境贫寒,却把每次的补贴都装进信封里,积少成多为服务对象买水果。然而作为发起人,一方面为他们骄傲、感动,一方面又觉得愧对他们。许红权认为,公益项目要做到可持续发展甚至可复制,重要的一环就是要留住人。要稳定、壮大志愿者群体,也需要经费的支持。
如今,“宝善公益”注册时的10万元资金已用得差不多了,几名发起人常自掏腰包垫资。有人说,许多草根组织的公益项目,开始大张旗鼓,最后偃旗息鼓。如何让项目可持续发展、避免沦为发起者“一个人的长跑”,施雪军们在艰难中摸索着出路。
“一体两翼”助力公益
为了哺育、救活更多像“折翼天使”“宝善公益”这样的项目,今年2月,上海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正式成立。基金会为上海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募集资金、提供资金,资助志愿服务组织的公益活动,推动志愿服务发展。自此,上海志愿服务形成了“一体两翼”的长效模式:由市文明办为主体,市志愿者协会和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两翅丰满的羽翼,帮助无数的公益梦想成功孵化、飞上蓝天。
“志愿者们无私地奉献着体能、技能、智能,不能让他们再一次次自掏腰包。”上海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陈振民说,添置服务器具、误餐、交通、通讯补贴,这些都是正常的资金需要。为了能大范围、经常性开展志愿服务活动,就要让全社会“有钱出钱,有力出力”,开辟一条社会资金支持志愿服务和其他公益活动的新途径。
除了资助志愿服务项目,一部分经费还将用于志愿服务文化和制度的研究,为上海未来更好地开展志愿服务铺石修路;一些经费将用于志愿者的专业技术培训,如应急救援、心理咨询等,这都能帮助他们更有效率地服务;此外,还有一些经费将用于志愿者领袖骨干的培养。
之后,基金会还将进一步改进和拓展资助工作,开展分类专项资助、开展大项目资助、品牌项目资助、创新项目资助等。
评估监管公开透明
前不久,公益组织“上海一公斤”财务自曝账目混乱,引发一场风波。公开、透明、真实是志愿服务和公益的生命。什么样的志愿项目能够得到资助?“钱都上哪去了”又如何监管?这是捐助者们最想知道的事。
除了作为志愿服务项目的孵化器,上海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更多地将承担起评估、监督的职责。
上海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均可以按“服务、基础、活动”等三类申请补助。申报的项目先由各区县、上海市志愿者协会和基金会进行初审,然后由上海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项目评审委员会评审。评审委员由各志愿服务理论研究专家、长期从事志愿服务工作的组织者、知名志愿者、热心企业家、相关媒体、社区代表等组成。评审通过后,这些项目将被公示,获社会认可后才能获资助。
陈振民介绍,为了加强和规范项目资助后的实施与管理,基金会将推出负面清单,规定资助资金的用途和范围;要求每个项目提交实施中期情况报告;招募一批专业志愿者队伍,在专业审计机构的指导下,对项目实施及资助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评估,并纳入下一年度项目资助的考核之中。项目的整体评估结果将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。